王臻法官的《法官札记:我的法官生涯百味》,其对法官职业生涯的领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前法官群体负重前行的工作状态和面对诸多诱惑坚守法官底线的心路历程。她摆脱了在理论价值层面讨论意义,而用具体个案、职业行为过程表达生成意义,并且在面对法官职业和个人人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实践典范。
娓娓道来的语句,如清泉流过每个人的心田,淡定中显不俗,执着中含深情,温和中藏睿智,平凡中见精神,让听众和读者感受到了平实中蕴藏的巨大力量。省法院许前飞院长如此评价:“王臻法官语言平实、案例生动、亲切感人,既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又真实地反映出基层法官的喜怒哀乐与酸甜苦辣,有利于激发法治正能量。”
如今,这个“蝴蝶效应”还在扩大,从江苏到全国,引发了法院系统法官们的广泛关注、共鸣和热议,讨论形成的思考和影响还将持续地发挥作用,所激发的正能量让人始料未及。
每个法官对于职业的领悟未尽相同,因为其中要附上他自己的职业经历、性格特点、思维模式、价值追求,乃至于他人生的全部。全院干警在“我的法官生涯”讨论中形成的40余篇心得体会,各有特色,精彩纷呈,总体上真情流露,积极向上,观之令人欣慰。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大学生法官,有知识,有理想,有朝气,让人看到法院的未来和希望。在此,谈几点感想。
法官应有历史的胸襟。特定历史时期下的法官,都有着独特的生存状态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五年或十年观察视角,会让法官职业的发展演绎,形成更加清晰的历史脉络。社会转型期矛盾纠纷的发展变化,改变着审判的工作格局,也深刻地影响着法官的职业状态和理念价值。法官在面对现实遭遇、回击困难挑战时,应当具备一定的历史胸襟,将职业理念信仰放进更宽维度的历史中去检验。
法官应有坚定的社会理想。法官的司法实践行为是社会理想达成的重要推动力量,法治信仰的坚守涵养不能机械地依赖司法价值理念,要从社会实践中接受锤炼,从社会理想中获取支撑,在宏观的思想精神、中观的制度体系、微观的具体个案中实现统筹。每一个法官在每一个案件中力行公平正义,对于法官群体来讲,这将汇聚成中流砥柱的力量。
法官应有高尚的品德。法官群体的整体理论素养和文化修养在不断提升,法官职业过程也是知识走向实践的过程,法学教育严格训练和法律实践丰富积淀的有机结合,让法官职业散发着独特魅力。“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个有职业道德的法官,不是刚愎自用、孤芳自怜,更不是用流俗的价值观念轻易判断,而是在坚守法治的过程中,展现法官的坚韧和淡定。
法官应有良好的职业理性。法官群体的专业背景和职业习惯形成了较强思维理性,然而理性思维未必能直接推导出行为理性,即便是在法官职业活动中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理性缺失。法官行为理性的要求,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需要法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坚持不懈地追求,保持思维理性和行为理性的统一,保持职业行为理性和日常行为理性的统一。
法官应有坚守的职业底线。一是坚守法律底线。崇尚宪法和法律,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公正审理每一个案件,不能受人情因素影响和利益诱惑,枉法裁判。二是坚守责任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我们的审判职能、审判宗旨,做到司法为民。三是坚守良知底线。这也是作为法律人最起码的标准,崇法致公,尚义求真,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
当前,政治体制、司法体制正处在变革时期,我们正在面临各种压力和考验。但是,我们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动摇退缩,因为风雨之后才能见彩虹,希望就在眼前。让我们携起手来,坚定信念,振奋精神,点燃激情,放飞理想,体现价值,在追求法官梦的征途上,去书写青春的诗行,去谱写时代的华章。
最后,以清朝扬州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燮(字克柔,号板桥)的《竹石》一诗,与大家共勉: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